国家级一流专业——工程力学专业
专业概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生,1980年经煤炭部、教育部批准,创建矿山工程力学专业,1983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更名为工程力学专业。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批准建立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该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力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科学的双重属性且与各行业结合密切,因此,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工程应用型为主、兼顾力学研究型培养模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土木工程领域,培养学生在掌握工程力学专业知识基础上,熟悉土木和岩土工程领域的有关专业知识;力学研究型培养模式,按照工程力学的自身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力学专业知识,核心的力学专业基础课较全面涵盖了力学知识领域,并加强数理基础的培养。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既能满足解决土木工程和矿山灾害力学领域相关力学问题的需求,又具备在力学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力学素养,同时,注重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计算分析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
该专业现拥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团队获批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和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聘任中国科学院赵阳升院士为名誉院长,团队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的百人层次人选1人,千人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已经建立了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以博导为学科、学术带头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为骨干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学术团队。
目前该专业教师承担全校21个本科专业的力学基础课教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全部本科教学工作、相关专业研究生力学教学和力学专业研究生的全部培养工作,主持和参与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6项。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各类基金、企业委托项目62项,在研科研经费1600余万元。近三年,共发表与该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264篇,其中被三大检索论文131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项科技奖励8项;获发明专利1项;举办了5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2007年矿山环境与灾害力学实验室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矿山环境与灾害力学实验室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工程力学专业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008年工程力学专业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工程力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第Ⅰ类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每年培养本科生9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50人左右,博士生招生规模为10人左右,有1~2名博士进入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被评选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另有1篇博士论文提名申报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人才培养效果
目前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在校生294人,累积培养毕业生1100余人,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95%,每年都有30多名本科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院所攻读研究生,已毕业的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和自主创业中因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取得了较突出的业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省级一流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专业概况
为适应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对力学的要求以及学校向综合性大学建设的需要,我校于1996年设置了“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专业立足于“厚数学力学基础、兼顾力学应用研究”,保证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数学力学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达到“基础扎实、专业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标准的同时,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立足辽宁,立足区域经济和地矿行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在辽宁省排名第一,2020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注重培养力学理论分析能力和力学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厚力学基础,强工程应用”“由研究型培养向应用型培养转变”“大众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融合”的专业培养特色。产教融合的模式正成为专业培养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师资队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所在的力学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队伍被评为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全国力学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3人,入选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打造“金课”的理念成为教师讲课的目标,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正在深入“生”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稳步上升。在辽宁省首届青年教师基础力学讲课比赛中,张智慧、张华宾两位教师获讲课比赛一等奖。唐巨鹏《材料力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苏荣华《随机振动分析》获辽宁省一流课程,《材料力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荐参评国家一流课程。由苏荣华、刘杰和张智慧主编的《理论力学》教材获批辽宁省优秀教材;代树红《校企协同共建地矿类高校力学仿真课程及其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人才培养效果
目前在校本科生104人,已培养本科毕业生7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经过专业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85高校,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后表现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得到导师的一致好评和反馈;在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的毕业生也同样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并取得了较突出的业绩。
优秀毕业生代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梁冰教授、清华大学刘晓丽研究员、中国科学研究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顾兆斌研究员、北方工业大学王振伟教授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概况
2020年3月16日,我校新能源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校以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为契机,以新能源研究中心为引领的学科和专业群建设正式启动,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新能源战略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新能源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具有扎实的新能源开发设计利用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爱国敬业、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现代工程意识的职业素质,能够有效承担新能源工程的研发、设计、运行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工作,重点培养地下非常规清洁能源领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能源地质学、地热开发技术与工程、传热传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能源动力测试技术。
人才特色培养
发挥传统地矿特色和地下非常规清洁能源科研优势,实践“数学力学强基+学科交叉固本+研学贯通拔高”新工科理念,以新能源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深部地下非常规清洁新能源模块:地热能、煤层气、页岩气等开发利用为专业培养特色,以新能源测试技术与管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制氢、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模块交叉固本,创新“研学贯通”专业培养途径,打造“碳中和”、“碳达峰”人才蓄水池,为省内同类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师资力量
教师人数10人,其中35周岁以上教师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7人。
就业前景
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将逐渐降低,新能源比重将显著增加,相关人才需求缺口每年预计达50万人以上。急需大量新能源利用开发相关领域高级专门人才满足产业发展,仅辽宁省,相关中石油等企业每年在辽招聘相关人员为6000人左右,人才缺口巨大。因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毕业生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